如何看懂胃镜活检病理报告
胃镜活检报告的描述:
“慢性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活动性(++)”;
或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伴有灶性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或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中度肠化,部分区域重度不典型增生”等。
看到这些,很多朋友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些关于慢性胃炎的一些病理知识。
一般来说,胃镜是肉眼所见的胃黏膜改变,给出的诊断相对粗犷一些。比如,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出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
病理诊断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其一,送检的是什么病变?
其二,这个病变的性质怎么样,是否为肿瘤,良性还是恶性?
若是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侵犯深度及范围、淋巴结转移数目、切缘是否干净、相关放化疗敏感指标性程度等都要在病理诊断中详细说明。
慢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有以下几种:
慢性浅表性(非萎缩)胃炎:
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粘膜层,极少累及粘膜下层。胃粘膜浅层内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急性活动性。如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则为急性炎。
这是最常见、最轻的一种报告,绝大多数都可经过针对性治疗完全康复。
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引起胃腺体的破坏和肠腺化生,使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它是指不但粘膜有炎症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
胃粘膜腺体不同程度萎缩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残存。
依其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可以用+表示。
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由于萎缩好发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粘膜较少累及,保留着分泌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仍会有反酸和烧心的症状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一、炎细胞浸润
胃黏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存在,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多呈弥漫性,常位于粘膜小凹层,逐渐向深部浸润,可达粘膜肌层。
(一) 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者,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局限于粘膜浅层,不超过粘膜层的1/3;
2. 中度炎细胞较密集,超过粘膜层的1/3,达到2/3;
3. 重度炎细胞密集,占据粘膜全层。
(二)活动性炎症是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根据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者粘膜固有层中见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中度者粘膜层中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3、重度者粘膜层中性粒细胞较密集,并可见小凹脓肿。
二、固有腺体萎缩
表现为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但固有层中纤维组织、粘膜肌层和淋巴滤泡常增生。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根据固有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2.中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
3.重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三、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简称肠化)是指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所取代。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但两者也可单独存在。对于肠化非常显著的萎缩性胃炎也称之为化生性胃炎。
(一)肠化按照所占胃黏膜腺管的多少,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肠化上皮或腺体不超过固有腺体的1/3;
2.中度占固有膜腺体的1/3~2/3;
3.重度占固有腺体的2/3以上。
(二)根据肠化的组织学形态和粘膜组化染色可将肠化分为三型:
1. I型为完全型,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Panth细胞组成,杯状细胞含有唾液酸粘膜,吸收细胞不含粘液;
2. II型和III型为不完全型化生,由杯状细胞核柱状细胞所组成,无Panth细胞。
II型和III型不完全型肠化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柱状细胞分泌中性粒细胞和唾液酸粘液,而后者的柱状细胞则分泌硫酸粘液。多数认为III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估测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有一定的价值。
胃癌的发生历程:正常 - 非萎缩性胃炎 - 萎缩性胃黏膜(伴肠上皮化生)-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度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 早期胃癌 - 浸润型胃癌。
美国希望之光医疗服务宗旨,为全球华人利用世界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开启了最完整便捷的快速通道,让国际最权威的医学专家用世界最先进的诊疗设备、最新颖的特效药物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您的生命带来新的希望之光!
美国希望之光医疗编辑,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